投機相關文章無指導與推薦之意思,僅為紀錄心路歷程。

投資相關文章無指導與推薦之意思,僅為記錄心路歷程與分享。

投資心得--身為投機者的自白(四):通往地獄的道路之「開槓桿」

「成年人的崩潰從借錢開始。」--《飛馳人生》韓寒
財務槓桿類似ALL-IN,看似瀟灑果決,其實絕大多數都是自殺行為

前言

在PTT股板,一個散戶如果把本錢賠光,讓自己無法繼續進行股票交易,或是賠到遠超心理能承受的範圍而決定退出市場,我們有個好聽的名字叫「畢業」。其實是脫離市場這個苦海沒錯,但畢業真的講得太好聽了,如果拿學校來比喻,讀不下去應該是被退學才對,不過都已經「畢業」了就寬容點吧。主要是因為看了很多「畢業文」,覺得裡面有一些值得探討的共通點,而這些共通點是當事人比較不會發現的。


畢業文巡禮

https://www.ptt.cc/bbs/Stock/M.1551418765.A.F80.html
https://www.ptt.cc/bbs/Stock/M.1539172096.A.9C2.html
https://www.ptt.cc/bbs/Stock/M.1505138166.A.1E0.html
https://www.ptt.cc/bbs/Stock/M.1506874277.A.E1E.html
每篇字數都很少,請先稍微看完,這樣才能內化資訊。
當然我們都看到不停損(俗稱凹單)的壞處,不過凹單造成的畢業比較常聽人在講,也很容易發現,我先講點不一樣的。

槓桿是什麼?

打個比方來說,比如買100元的玉晶光一張要十萬元,任何能夠讓自己在「財產不足十萬元」的情形下去買到同樣價格的玉晶光的方法,就是槓桿。比如我原本存款有五萬,去跟銀行信貸五萬,湊成十萬去買一張玉晶光,這就是開兩倍槓桿,也就是我做到了我原本資產能作到的「兩倍大」的操作。常見的槓桿樣態有:
  • 跟券商融資買進:開信用戶之後券商會教你,就是跟券商借錢買股票,抵押品就是你的股票
  • 當沖:申請當沖之後券商會教你,原則上幾乎免本金,只要付手續費跟證交稅,但是當日要把買/賣單沖掉。
  • 借錢:跟爸媽借或跟地下錢莊借都算
  • 操作衍生性商品;比如玉晶光的股票期貨、權證、選擇權。(什麼是股期?開期貨戶頭之後期貨商會教你XD)

為什麼要開槓桿?

其實開槓桿的效果與動機,是為了擴大價格的「波動」所帶來的損失與利益。比如我有一百萬元現金,拿去買十張玉晶光,它每漲跌1%,對我資產的影響就是±1%(±10000 元)。那開槓桿的情形呢?拿股票期貨(簡稱股期)來舉例,臺灣期交所大概是開七倍槓桿,也就是說如果我有一百萬元,可以買約價值700萬(35口)的玉晶光股期,此時玉晶光每漲跌1%,對我的資產影響就是±7%(±7萬元),簡單來說就是「賺/賠的比較快」。
所以啊,開槓桿的人,就是嫌錢賺得不夠快,那為什麼他們不會覺得賠得也比較快呢?這是基於幾個互相矛盾卻同時存在的理由:

  • 我錢太少,不得不開槓桿
  • 我技術很好,開槓桿只會放大獲利
  • 之前賠太多要賺回來
乍聽字面上沒有矛盾,其實內在的矛盾是:既然你這麼厲害,為什麼錢這麼少?之前又是怎麼賠的?認為自己懷才不遇的人很多,認為自己其實是百年一見的奇才的人更多,認為自己一時運氣不好的人很多,可惜通常資產總額是最客觀的評價,除非你是視錢財如糞土的清高女子,但這種人也不可能急著想賺快錢,對吧?

開槓桿造成「畢業」的原因

沿用剛剛的例子,一樣是總資金一百萬,在玉晶光100元時買10張股票或35口玉晶光股期,我們做個表格來比較一下二者面對風險上的差異會比較明瞭:


當然有的人知道要有停損策略,但無論如何,在同樣的資金下,開得槓桿越大,「破產條件」的觸發機率越高。破產這件事情是我們要極力避免的事情,有道是「有賭未必輸」,保護自己的本金永遠是第一要務。
除了客觀的破產條件,還有「心理承受度」的問題,在投機的領域裡(對,只要涉及槓桿就不是投資),心理承受度並不是越高越好,而是必須「理性地看待虧損與獲利」,BTW,關於為什麼連獲利都得理性看待的問題,會在之後的心得中提及。總之,在槓桿放大的過程,理智的那條線斷掉的機會很高,任意的放大縮小虧損/獲利忍受度,最後就是「操作全靠猜」,猜來猜去就畢業了。
同時,因為對波動的忍受度低,進出一定變得更頻繁,以玉晶光每天上下3~5%這麼活潑,對總資產就是每天20~30%的跳動,必須在盤中盯著。然而持續盯盤對精神是一種負擔(就像我有一陣子當沖期貨造成自律神經失調),而且人腦的集中力是一種消耗品,決策品質會變差,同時在精神耗弱的狀況下,也沒有能力沈澱檢討。同時,除非你的成交量大到可以跟券商(期貨商)談價格,否則手續費、交易稅在多次進出的累積之下也很誇張,會侵蝕你的獲利,並且增加操作上的負擔。最後,進出頻繁很多時候也會變成畢業的另外一個原因,這部份下一篇會談到。

槓桿商品的真正用途

以我自己操作期貨為例,其實我不會真的把槓桿開到滿,會抓一個自己心理能夠接受的日常波動為準。其實這類帶槓桿性質的衍生性商品,當初發明是用來讓金融巨擘們「避險」用的。比如A手上有很多臺灣股票,他認為「也許」臺股會跌,但因為手上太多股票了,如果貿然倒貨,到時候就變成了「自我實現的預言」,所以花一點點錢買反向的衍生性商品(ex放空臺指期),短線下跌可以損益兩平而不用把手中持股賣出。

結論

結論就是,如果你不開槓桿賺不了錢,開了只會賠更大;如果你會賺錢,槓桿的運用也有可能讓你弄巧成拙。除了融資有還款壓力、斷頭壓力與利息壓力以外,衍生性商品們有各自的風險,特別是成為負有「義務」的一方(ex.選擇權賣方),2018的期權大屠殺就是這樣來的(新聞)。何況有些衍生性商品根本不是槓桿用具,而是賭博用具,如TRF。還是希望如果有志於此的人,先使用長期投資的方法(坊間書有些還可以,我也有寫過),測試心理素質完畢後再來一窺價差交易、乃至槓桿交易的世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