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五月投機月刊:技術分析的本質不(該)是技術指標

「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。要獲得財富,做法就是認清其假象,投入其中,然後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!」--喬治.索羅斯

今天用一張網路笑話圖來談談一般投資人,甚至是自詡技術派、紀律操作者,對「技術指標」與「技術分析」的錯誤連結。


網路笑話圖,一個「很懂股票」的乞丐

之前提過,比起觀察基本面數據(財報營收等等),我選擇觀察價格、成交量的變化,進行所謂的「技術分析」,選擇進場與出場點。

只是,對於許多資深股民,或是準備進入股市獲取報酬的人來說,最大的疑惑、或無法認同的地方是:「對啊,財報、產業新聞是落後資訊,也有造假的風險,可是股票說到底也是公司價值的表現,縱然市場會有估值的變化,但總體來說,股價還是跟公司的本體有關的吧?」。甚至有一些具備科學精神的人,會發現「依照技術指標操作的歷史績效不好」、「而且也沒什麼道理可言」,這邊文就是要回應這些問題。

開頭的笑話圖裡面,乞丐把每一種「技術指標」背得滾瓜爛熟,最後落得成為乞丐的下場。其實,絕大多數人接觸投資的時候,只要對技術分析有興趣、找了相關的書,一定會看到各式各樣的指標,比如移動平均線、布林通道、RSI相對強弱指標等等。然而,這些東西都是過度「簡化」的指標(每天的開盤價、收盤價、振幅、影線都不一樣,結果居然能整合成一個數字?)。越是「簡化」,就離事實「越遠」,因為等於是模糊了自己的資訊取得來源,而「無知」正是投資,乃至於人生最要命的毒藥。

那到底技術分析是什麼?技術指標的意義是什麼?其實技術指標就是一種「輔助」。臺股有一千多檔股票,地毯式搜索沒有效率,浪費時間心力,也可能會影響判斷的心情。所以利用簡化的指標先篩選出「相對類似」的情形,然後再這些「候選人」中挑選適當的投資對象,甚至也可以利用多重的指標篩選,讓「個案分析」的「案量」進一步的減少。

會不會有遺珠之憾?鐵定會,但人就是要追求效率的,我的意思是,時間是每個人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,我們賺錢的目的不是為了成為金錢以及螢幕上跳動的數字的奴隸,而是藉由成功的交易賺取生活物資,讓我們可以降低因匱乏感到的焦慮感,並且改善生活品質而已。放棄那些統計中的偏差值,做有把握的事情、把時間花在刀口上,也是專業投資人需要具備的的人格特質。

所以,當下次有人說「哇這個KD20,可以買進了。」「MACD貼合零軸,可以進場了」,你可以說他對,也可以說他不對。但是謹記,在市場裡面,絕大多數的利益來自於他人的損失,一個方法的進入門檻越低,通常下場就是被反制,或者根本就是毫無道理的,否則市場早就是「效率的」,大家都是白忙一場。

更不用說什麼「一萬點了,不要買股了」。每個人都有能力說出的觀點,不是毫無意義或是眾人平庸的結晶。甚至講得更白一點,絕大多數的人即使是努力看書,他們都沒有能力正確的使用技術指標。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冗長的算式後面,到底這個算式的意義是什麼。變成只是看書上講的「碰到布林上緣壓力區賣出」、「KD鈍化」,但根本不曉得這些技術指標所真正透露的意義,反而是拿著簡化價量關係的技術指標,看「簡化這些技術指標」的書,最後去罵這些技術指標都是騙人的,然後把仇恨擴散到技術分析身上去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